【泛站群怎么域名解析】夏正楷:从四千年前一个生死相拥,看史前大洪水和华夏文明起源

作者:百科 来源:时尚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3-03-28 20:15:50 评论数:

始料未及,夏正相拥夏文一场真正的楷从看史黄河之水,夺门而入。千年前个前泛站群怎么域名解析是生死洪水啊!无处可逃,洪水和华她冲回房间,明起弓身,夏正相拥夏文把孩子紧紧抱入怀中。楷从看史

4000年过去了,千年前个前他们从未分开。生死

中国,洪水和华甘肃青海交界,明起著名的夏正相拥夏文喇家遗址。随着1981年遗址的楷从看史发现和本世纪初的发掘,重见天日的千年前个前呈拥抱、奔跑、倾覆姿态的人类遗骸,以及更多遗迹,不仅展现出“母亲守护孩子、返身救助亲人”的感人场面,更隐藏着史前大洪水与文明起源间的重要关联。

2023年3月12日,广州,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夏正楷先生,应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,作了《史前大洪水和华夏文明起源》讲座,泛站群怎么域名解析此次讲座是“考古广州·名家讲坛”系列2023年第1讲。

讲座揭开了齐家文化中晚期代表性遗址“喇家”的“被毁之谜”,直接原因是包括地震、山洪、黄河洪水在内的大规模地质灾害。夏正楷进一步认为,华夏文明诞生前夕,曾发生多场异常洪水事件,“对文明演进具有重要影响”;“水”,在他看来重要无比,甚至可说,“华夏文明就是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”。

1 “喇家”突然被毁之谜

“那里的黄河水,倒比想象中清澈。”时至今日,夏正楷还记得20多年前,他刚踏足喇家遗址,在黄河边上所见。“月亮小小的,凄凉得很,风一吹,树都发出了声音”。

他说,作为震惊世人的、也是考古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,“当年,新闻见报第二天,我就给考古领队打了个电话,说想去看看,他们马上说欢迎。”

喇家遗址及其所在的官亭盆地,地处黄河上游。他看到房址中,曾被红黏土等掩埋的人类尸骨和食物,显露出来。“房址F3中,一名妇女紧靠墙壁,仰头上望,并将一个孩子紧抱怀中,似乎看到了非常可怕的事情。房址F4中,一名妇女双手紧紧护卫着身边的4个小孩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F4中的另外一名妇女,她身靠墙壁,低头跪坐在地,用手搂抱一个婴儿,还用脸颊紧贴着婴儿的头顶。”

灾害突然发生,人们根本无法逃脱。

“杀手”究竟是谁?夏正楷通过对“洪水沉积物”的分析,找到三个原因:黄河大洪水、山洪和地震。

红黏土,证明“洪水来过”。喇家遗址分布在二级河流阶地上(阶地,可理解为河流侵蚀堆积所形成的台地,越高阶地越古老),这里的阶地上面原覆盖有厚达2-3米的红黏土堆积。“在红黏土剖面上,可以看到因流水造成的沙波、拖曳构造、冲刷槽等构造。说明红黏土属于因洪水泛滥而造成的堆积。”结合多处现场证据,夏正楷得出结论:黄河的异常洪水是给喇家遗址造成灭顶之灾的主因。

红黏土中夹有灰黑色黏土,红黏土与灰黑色黏土交替出现,证明洪水“来了又来”,红黏土是洪水堆积,而灰黑色黏土是洪水退却后残留的湖沼堆积,两者交替14次,说明当时黄河洪水非常频繁。在红黏土之上,是辛店文化时期灰坑。由此可见,当时的洪水,从齐家文化晚期(距今3800-3650年)一直延续到辛店文化早期(距今3650-2750年)。

他同时结合观察到的红黏土之中的粗砂细砾透镜体(局部夹大砾石),证明在黄河发洪水的同时,也有山洪发生;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地裂缝、地面形变等古地震遗迹,以及地裂缝中充填有红黏土等,判断在洪水之前还有地震发生。

地震、山洪、黄河大洪水,三连暴击,神仙难顶。“而且,在喇家遗址毁灭之后,黄河一直处于一个多洪水期,整个官亭盆地多年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下。且这场史前异常洪水,在黄河的支流也有发生。”

2 寻找黄河史前大洪水

是不是有点熟悉?想起了大禹治水?难道史前真的有过大洪水吗?

“世界上许多民族,都流传有关于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种种传说。近年来,科学家相继报道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、美国等地发现了史前异常洪水事件,并致力于探讨气候变化与异常洪水事件、史前异常洪水事件与人类文明演进之间的相互关系。”夏正楷此前撰文介绍。

我国历史文献也记载,4000年前的虞夏时期,中国北方洪水肆虐。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当尧之时,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

夏正楷开始寻找证据。“在黄河上、中、下游均发现了异常洪水的地质记录。”

喇家遗址处于黄河上游,讲座中,他还举了中游和下游例证。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,被认为是夏代都城。“通过系统钻探和田野调查,发现遗址之下的阶地堆积(生土层)面上普遍分布有一层洪水堆积。”综合结果说明距今4000 年前后的伊洛河曾发生异常洪水,淹没了阶地面上的龙山遗址,洪水退却后,二里头时期的先民在这里广阔的泛滥平原上建立了都邑,夏正楷表示。

“根据我们的野外实地调查,在淮河流域、黄河流域以及海河流域,也都发现有距今4000年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地质记录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,不同地区的洪水过程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。”

3 史前异常洪水与华夏文明演进

好,那么问题来了,众所周知,黄河是我们的“母亲河”,而这位“母亲”确实经常发脾气。同样面对史前大洪水,黄河上游、中游和下游的各处区域性文明,它们会发起怎样不同的响应?它们的文明化进程,会否因此有快有慢?

会的。

夏正楷在讲座第三部分,分析了史前大洪水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。他说:“中国总体地势西高东低,呈三级阶梯。黄河的上、中、下游分别在此三级阶梯上。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,尤其是地形条件的不同,异常洪水所引发的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会有明显差异,因此,异常洪水对不同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。”

鸿水滔天,浩浩怀山襄陵,其中,中原地区成为了“突围者”和“幸存者”。

夏正楷认为,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,距今10000-5500年期间,以中原地区为核心,华夏大地逐渐形成呈莲花状的新石器文化分布格局;距今5500年起,上述各个区域都相继开始文明化进程——

“但到距今4000年前后,除了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继续向前发展,并最终跨入文明社会,建立了夏王朝,其他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纷纷出现停滞或后退,被阻挡在文明社会的门槛之外。”他说。

“在距今4000年前后,中国北方确实发生过史前异常洪水事件,这次事件对华夏文明的演进起了重要的作用。”

文化的转变与环境的剧变有密切的关系(考古学家注意到自然环境在古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,是环境考古学应运而生的机缘,如今,环境考古已经逐渐成为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),而在讲座中,“环境和地形”,成了夏正楷重点关注的角度。他说,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,是齐家文化分布区,峡谷深切、盆地狭小,一旦发生洪水则无回旋余地。另外,洪水带来的红黏土堆积,土质黏重,它广泛覆盖在地表,不利于开展农作活动,造成农业衰退。

“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,是龙山文化分布区,这一地区属黄河泛滥平原,先民一般选择低矮的河流阶地或河间地生活。当洪水来临时,这里很容易遭到洪水的强烈冲刷或被洪水堆积所掩埋。异常洪水彻底肢解了当时的泛滥平原,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堌堆,这使得龙山文化的生命力大大减弱。”

而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,他介绍,是中原龙山文化的分布区,也是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诞生地。这里黄土台地分布广泛,台地面宽阔倾斜。当异常洪水来临时,上涨的洪水一般只能淹没河流阶地和台地的前缘,在台地上局部形成漫洪河道,破坏有限,特定的地貌——广泛发育的黄土台地为先民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,而本地粟作农业基础牢固,抗灾能力强,有能力与洪水进行抗争,这也是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——“在此过程中,生产水平、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得到发展,中原龙山文化发展演变为二里头文化,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也在中原建立。可以说,华夏文明就是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。”夏正楷最后如是总结。

■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

(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
本文参考资料来自:

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

《中国文明的起源》(夏鼐)

《黄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与史前大洪水》(夏正楷)

《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》(夏正楷)

《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兴起、发展和展望》(夏正楷)

《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》(叶茂林)

《中原地区4ka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》(张俊娜)

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(竺可桢)

《普通地质学(第2版)》(吴泰然等编著,北京大学出版社)

《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》(陈星灿主编,文物出版社)